正确认识自卑 努力超越自我

刘伟琼

《自卑与超越》是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,他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,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,是一本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心理学经典。此前虽未拜读,却有幸阅读了日本学者岸见一郎对于该书的解读——《被讨厌的勇气》,本次芜湖共读提供了了解阿德勒心理学的直观视角。

何为自卑?在以往的认知中,自卑是一个偏负面的词语,往往表现为焦虑、消极、自我否定。但该书界定了自卑与自卑情结的区别,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,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,自卑是一种理智的判断,是能够意识到自己不足的谦卑,是驱动前进的动力,而自卑情结则是回避主要矛盾,注重细枝末节,选择闭目塞听,停滞不前。反观自身,“知不足”的自卑常常上演,在工作中总会感到有本领恐慌,法律知识的储备不够,专业素养有欠缺,语言表达、人际沟通等也存在短板,但正因为对自己有清楚的认知与判断,才能够知不足而后改进,鞭策着自己不断前进。选择回避的自卑情结也偶尔出现,这种害怕受挫的自卑情结和畏难心理是需要超越的。

虽然师从于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,但阿德勒却对其导师精神分析学派的“原因论”产生了质疑,自行创立了个体心理学,主张“目的论”,阿德勒的理论并非只停留在理论层面,更是一种对于个体如何应对困境、克服自卑感的实用指南。

如何超越自卑?理解了何为自卑后,如何调整心态、修正行为、超越自卑、追求卓越,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。一是接纳自己,调整心态。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会与他人比较,横向比较可以帮助自己明确定位,但不能过度沉浸在“同辈压力”中无法自拔,要以自己为参照系,接纳自己的不足,发现自己的闪光点,肯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。二是正确解读,付诸行动。过往经历并不直接决定人生走向,而真正塑造人生的是对于过往经历的解读。阿德勒的切身经历就是该观点的生动诠释,自小羸弱、患佝偻症、行动笨拙、两次车祸、学习成绩不好……坎坷的人生经历并没有让他自怨自艾,人能创造自己的命运是他的信条,通过努力获得医学博士学位,还创立了个体心理学,与弗洛伊德、容格并称为“心理学三巨头”,他让我们听到了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声声呐喊,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“为者常成、行者常至”的魅力。三是找寻价值,处理三种关系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不能离群索居,价值感的获得源于与他人的交往与互动,对社会的责任感是推动个体前进的动力之一,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不谋而合,高层次的需求包含社交需要、尊重需要、自我实现需要。要重新审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,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,将小我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,通过奉献与团队合作实现自我价值、赋予人生意义。此外,还要处理好职业、社会和家庭这三种关系,要在工作中展现专业能力,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友谊,在亲密关系中建立家庭,完成事业有成、友情稳固、爱情甜蜜这三个课题。

读完本书,我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。阿德勒的相关理论为我打开了一扇认知之门,使我更理解自己、他人和社会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心理学经典,更是一份启迪心灵的指南,值得不断品味和深思。

作者单位:湾沚区人民检察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