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这两天可真是一夜入秋了,气温骤降到十八九度,最高也不过二十五左右。昨天下午四五点的时候,一边下雨,一边艳阳高照,没过一会儿,东边的天空就同时挂上了两道彩虹。
走在校园里,只觉得凉风嗖嗖的,胳膊都是凉凉的,后背一阵发冷。放学回家一路上看到路两边的庄稼都已经陆陆续续在收割了,芝麻大部分都是捡着割的,有些地里还稀稀落落的剩下一些,有一些已经割完了,玉米、花生、大豆还在排队等着。
秋季的庄稼收割时间比夏季的麦子拉的要长,麦子可能一周整个地方都割完了,而秋季作物丰富,先割芝麻,然后玉米、花生、大豆。
回到家,发现村里不少老人家已经穿上毛衣了。如果说树叶是最先知道秋天来的,那么除了它们,最早感知到凉意的大概就是老人了。
老人家身体弱,格外怕冷,天气刚一降,就赶忙把厚衣服裹上了。加上他们平时活动少,常坐着休息,更容易觉得冷。
看到我家娃只穿一件单连体衣,俺姨奶就着急了:“看看给孩子穿的,还赤脚挠头的,出来有风了,给孩子管戴个帽儿了,这穿的太单了,我都感觉凉浸浸的,这哪行!小孩没有六月天,不是闰七月,现在都该是八月的天了!”
我笑着给她说:“夏天我们在空调房里也差不多这个温度,穿这些应该够的。”——我家大的还在短袖短裤的跑来跑去。
正跟老人们聊着,只听“突突突”的声音,一辆“时风”牌三轮车驶来,车上拉了满满一车的芝麻,看样子是刚割的拉回家。这是个老牌子了,小时候大家买三轮车好像都是这个牌子的,我妈家现在也有一辆在闲置着。
今天办公室里,空调终于休息了——天气已经足够凉爽,根本用不着开。我顺手打开天气预报,一看接下来半个月的温度,简直像坐过山车,忽高忽低。
虽然二十多度的天气很舒服,但这种忽冷忽热的节奏,对带娃的人来说真的太不友好……整天发愁该怎么穿衣服,穿多了怕捂,穿少了怕凉。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,可真操作起来,心里还是没底,怎么穿才能适当秋冻。
每到换季,最忙碌最焦虑的,果然还是老母亲的心。春捂秋冻”的道理都懂,可这温度的过山车,考验的哪是孩子的免疫力,分明是老母亲的判断力。每到换季,都要在这“捂”与“冻”之间反复横跳,操心不已。想必不少妈妈都和我一样心理吧。